中全新能源(中全鋰電)參與2019年硅炭國家標準審定
來源:未知 ?? 2019-08-19??? 點擊量:次
全國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炭素材料分技術委員會召開了“2019年炭素材料分技術委員會暨《硅炭》等標準審定會”。
2019年8月8日,全國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炭素材料分技術委員會召開了“2019年炭素材料分技術委員會暨《硅炭》等標準審定會”,審定了硅炭負極的相關國家指標。其中泰興市中全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(下稱“中全鋰電”)作為29家審核單位之一參加了此次會議。

中全鋰電負責人對高工鋰電表示,本次會議審定了包括《硅炭》在內的5項國家及行業標準,確定了硅炭負極的一些必檢指標和參考指標,有利于進一步推動硅炭負極的量產和應用。
“例如確定了首次容量、首次效率和金屬物質含量等一些必檢指標,同時也討論和細化了一些其它指標,總的來說要求還比較高。”鮑海友表示,各項指標要求比較高但也能夠實現,標準審定通過之后就會實施有利于進一步提升硅炭負極的產品性能,倒逼企業進行產品升級。
事實上,盡管當前已有負極材料企業實現了硅炭負極的量產并小批量供貨,但距離硅炭負極的大規模產業化應用還有一段距離。
不過,隨著多款配套NMC811電池的新能源車型在2019年之后推出上市,硅炭負極材料的市場需求或將重新升溫,從而帶動硅炭負極材料出貨量增長。
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(GGII)統計分析,2018年中國硅基負極材料產量達5440噸,同比增長2.3倍,硅基負極材料即將進入批量放量期。主要驅動力有:
1、經過近10年的研發,國內硅基負極技術不斷成熟,產品穩定性逐漸得到下游電池企業驗證;
2、新能源汽車、手機、平板等終端產品對電池高能量密度、長續航里程和高容量的需求越來越強烈,加快高克容量負極材料的導入。
值得注意的是,當前國內硅基負極市場還存在可量產企業少、穩定量產的硅基負極型號較少、市場應用較為局限、產品價格高等多個問題。硅碳負極生產具有較高技術壁壘,除了膨脹問題之外,循環性、庫侖效率、成本等方面均有待突破。
附:
全國鋼標委員會炭素材料分技術委員會2019年年會成功召開
2019年8月8日,全國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炭素材料分技術委員會(TC183/SC15)年會在銀川市成功召開。參加會議的中南大學、山東八三石墨新材料廠、上海材料研究所、寧夏寧平炭素有限責任公司、深圳市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開封炭素有限公司等共29個單位的40名委員及代表。
委員會秘書長鄭景須做了年度工作匯報,總結了2019年炭素材料分技術委員會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、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領導下,在秘書處承擔單位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,經過全體委員的共同努力,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,達到了預期的目標。
會議期間專家代表審定了《硅炭》國家標準、《煤系針狀焦中間相焦》、《石墨電極接頭用煤系針狀焦》、《炭素企業混捏工序節能技術規范》、《炭素企業石墨化工序節能技術規范》等四項行業標準。
硅炭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2017年1月發《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》,是關鍵的鋰離子電池材料。煤系針狀焦是新炭素材料,是生產超高功率石墨電極、石墨負極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。標準的制定為行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。